南昌市 “1+5+X” 社区邻里中心健康小屋建设实施与保障机制
《方案》对健康小屋的建设实施流程与保障机制作出了详细且周全的安排,为项目的有序推进和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建设安排上,项目实行管理制,于 2019 年正式启动,计划分三年完成建设任务。
这一时间规划充分考虑了项目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资源调配等因素,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将项目做好。
具体流程包括: 项目申报:每年年初,各县(区)需根据本地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健康需求,确定健康小屋的建设单位名单,并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市卫健委、财政局。市卫健委和财政局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评估申报单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确保建设单位的选择合理、科学。
项目施工:各实施单位在获得批准后,需严格对照建设考核标准,开展健康小屋的建设工作。包括房屋的装修改造、设施设备的采购与安装、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等。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按时按质地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健康小屋能够达到设计标准和使用要求。
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先由县(区)卫健委、财政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先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建设规模、设施设备配置、规章制度建设、服务功能实现等多个方面。验收合格后,于每年年底前向市卫健委报送合格项目材料。市卫健委对材料进行审核后,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人员对完工项目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为完工项目的 20%。评估采用百分制,80 分(含)以上为达标,对于不达标的项目,要求实施单位进行整改,直至达标为止。
保障机制方面,《方案》从组织、资金、进度、宣传四个维度构建了完善的支撑体系:
组织领导:要求各县区将健康小屋建设作为重点任务纳入工作议程,明确主抓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能够落到实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协调各方资源,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资金投入:健康小屋建设被纳入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有明确保障。项目完工并经县(区)验收及第三方评审达标后,市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市、县(区)补助比例为 1:1,单个项目市本级最高补助 8 万元,资金从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资金中安排。这一资金补助政策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确保了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进度管理: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要求各县(区)在市级预拨资金文件下达后一年内完成建设及结算工作。对于逾期未完成的,市财政局将视情况扣回预拨资金,以督促实施单位加快项目进度。同时,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合规合理,防止出现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
宣传利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健康小屋的功能、服务内容和重要意义,引导居民积极使用健康小屋的设施和服务。例如,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群、居民大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居民对健康小屋的知晓率和认可度。通过为居民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提高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管理水平,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健康小屋的作用,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这些措施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为健康小屋的顺利建设与长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