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发布健康小屋团体标准 明确建设原则与适用范围
2022 年,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发布《健康小屋建设、运维、服务、评价及认定工作规范 第 1 部分:总则》(征求意见稿,T/CHAA 000-2022)(以下简称 “标准”),旨在为健康小屋的规范化建设与运营提供统一指引。该标准由中国人口出版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指导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起草,适用于村(居)社区、乡(镇、街道)、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类主体单元的健康小屋建设与运维服务,为健康小屋的全流程管理确立了技术框架。
一、标准制定背景与核心定位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健康小屋作为基层健康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健康教育、健康监测、健康干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此前各地健康小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存在功能定位模糊、设备配置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牵头制定本团体标准,以 “规范建设、优化服务、提升效能” 为目标,明确健康小屋的定义、建设原则、运维要求及评价机制,推动健康小屋从 “数量增长” 向 “质量提升” 转型。
标准将 “健康小屋” 定义为 “为提升人民健康素养水平、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便于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监测、健康干预指导等服务的场所”,其建设与运维遵循 “政府主导、地方实施、社会参与” 的模式,核心目标是帮助公众更好履行自身健康 “第一责任人” 的职责。这一定位明确了健康小屋的公益属性与服务导向,与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向高度契合。
二、适用范围:覆盖全场景健康服务需求
标准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涵盖各类主体单元,包括:
村(居)社区、乡(镇、街道)依托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养老驿站等场所建设的健康小屋;
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在本区域内自主设置的健康小屋。
这种全场景覆盖的设计,打破了健康服务的场景壁垒,既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健康需求,也适配机关职工、学生、企业员工等特定群体的健康管理需要,实现了健康服务的 “全域渗透”。
三、四大建设原则:奠定规范化基础
标准确立了健康小屋建设的四大原则,为各地实践提供基本遵循:
实用性原则:要求健康小屋采用的设备 “简单、易操作、易维护,以自助为主”。这一原则聚焦服务对象的实际使用体验,避免因设备复杂导致的 “闲置浪费”。例如,血压计、体重仪等基础设备需配备详细操作说明,确保老年人、儿童等不同群体都能自主使用,真正发挥健康监测的基础功能。
普惠原则:强调 “服务对象可以平等享受健康小屋的设备、书籍、指导、服务和其他便利”。这意味着健康小屋需打破身份、年龄、职业等限制,向所有符合条件的群体开放。例如,企业健康小屋不仅服务本单位员工,也可在非工作时间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学校健康小屋在寒暑假期间可面向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体现健康资源的共享属性。
经济型原则:要求 “在满足功能要求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和运维服务成本,以经济适用为宜”。标准不鼓励盲目追求 “高端设备”,而是倡导根据服务人群需求 “按需配置”。例如,社区健康小屋优先配备血压计、血糖仪等高频使用设备,暂缓配置使用率较低的高端检测仪器;通过共享图书、设备维护外包等方式降低长期运维成本,确保健康小屋的可持续性。
共建共享原则:明确 “服务对象共同享受健康便利的同时,也应参与到建设和运维中,成为全体服务对象的共同责任”。这一原则推动健康小屋从 “政府包办” 向 “多元参与” 转型,例如,鼓励社区居民担任志愿者参与图书整理、设备清洁;企业员工可通过提案提出健康服务需求,参与小屋活动策划,形成 “人人建、人人用、人人管” 的良性循环。
四、标准的意义与实施展望
该团体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健康小屋领域全国性规范的空白,为各地建设提供了 “可复制、可推广” 的模板。一方面,通过统一建设原则与基本要求,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明确的导向性规定有助于提升健康小屋的服务质量与群众认可度。
下一步,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将根据征求意见情况完善标准内容,后续还将出台分场景、分类型的具体实施指南。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标准框架内细化建设方案,推动健康小屋真正成为 “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的健康服务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