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卫健康

提供有价值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Provide valuable health management solutions

健康小屋


总部电话:

176 0016 1072

华北地区:

193 1124 1983

华中地区:

193 1124 1983

华东地区:

193 1124 1983

华南地区:

193 1124 1983

西南地区:

176 0016 1072

西北地区:

176 0016 1072

东北地区:

176 0016 1072


健康小屋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小屋

上海市智慧健康小屋管理要求:规范运行保障服务质量

《上海市智慧健康小屋建设基本标准》对管理要求作出详细规定,涵盖运行管理、服务管理、人员管理及运行保障等方面,通过制度化建设确保智慧健康小屋规范、可持续运行,充分发挥服务效能。

一、运行管理:明确责任主体与日常维护

智慧健康小屋实行 “街镇负责、多方协同” 的运行管理机制,具体要求包括:

责任主体:“由各街镇负责建设与管理”,街镇作为责任主体,需统筹协调小屋的场地落实、经费保障、日常监督等工作;可 “委托公办服务机构或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小屋日常运行”,例如委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专业技术支持,或委托具备资质的健康管理公司负责设备维护与人员派驻,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运行效率。

设备管理:小屋内设备需有 “专、兼职人员管理和维护”,确保仪器正常使用。日常维护包括:

定期校准:如血压计每半年校准 1 次,确保测量精准;

故障处理:建立设备故障快速响应机制,24 小时内联系维修;

耗材补充:及时更换血糖试纸、打印纸等耗材,避免因物资短缺影响服务。

预约服务:“对于需要在医务人员帮助下进行测试的居民提供预约服务”,例如中医体质辨识自评、复杂慢病风险评估等需专业指导的项目,居民可通过电话、“上海健康云” APP 预约,确保服务有序开展,减少等待时间。

二、服务管理:流程规范与内容更新并重

服务管理聚焦 “标准化、常态化”,确保居民获得稳定、优质的服务:

服务流程与规范:各区需 “制定智慧健康小屋服务流程与规范,并做好宣传与告知”。流程需涵盖居民进入小屋后的全环节:从身份识别、项目选择,到检测操作、报告获取,再到健康指导或转诊,每个步骤都有明确指引。例如,针对首次使用的居民,需有引导人员讲解流程;针对老年人,可提供 “一对一” 协助,确保服务顺畅。

内容更新机制:

宣传展板:定期更换内容,结合健康主题日(如世界糖尿病日、全国高血压日)更新重点,每年更新不少于 4 次;

健康处方:根据最新健康指南(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版)及时更新,确保内容科学、实用;

自评量表:依据 “相关业务条线发布的自评量表” 动态充实,例如当新的儿童发育评估工具推出后,及时纳入系统,保持服务内容的时效性。

开放时间:明确 “小屋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鼓励延长服务时长(如 9:00-20:00),覆盖工作日晚间及周末,方便上班族、学生等群体使用。部分街镇可根据居民需求,在高峰时段(如早晨、傍晚)增加服务人员,提升服务承载力。

三、人员管理:多元化团队与考核机制

智慧健康小屋的服务质量依赖于专业人员的支撑,标准对人员管理提出以下要求:

人员构成:由所在街镇聘用 “医务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 参与日常服务与管理:

医务人员:负责专业健康指导、复杂量表解读、转诊建议等,需具备相应执业资质;

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运动处方制定、健身技能指导等服务;

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承担设备操作指导、环境维护、宣传引导等辅助工作。

这种多元化团队配置,既能满足专业服务需求,又能通过志愿者等力量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服务温度。

培训与考核:“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定期评估,考核结果与聘任挂钩”。培训内容包括:

专业知识:如慢性病防治知识、中医体质辨识基础;

操作技能:设备使用、系统操作、应急处理;

服务规范:沟通技巧、隐私保护(如不得泄露居民健康数据)。

考核指标涵盖服务态度(如居民满意度)、专业能力(如设备操作准确率)、工作纪律(如在岗时间)等,考核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或调整岗位,确保服务队伍的专业性与稳定性。

四、运行保障:经费与场地的长效支持

为确保智慧健康小屋可持续运行,标准明确了多维度保障措施:

经费保障:“智慧健康小屋建设与运行管理所必需的相关经费,由各区、街镇政府予以落实”。经费主要用于:

建设成本:场地装修、设备采购、信息化系统搭建;

运行成本:人员薪酬、设备维护、耗材采购、宣传资料印制;

培训成本: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考核。

各区、街镇需将相关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避免因资金短缺导致服务中断。

场地保障:“各区、街镇应履行智慧健康小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责任,合理分布设置智慧健康小屋,对智慧健康小屋所需房屋场地予以统筹安排”。场地需满足 “便于居民使用、面积达标、基础设施完善(如通电、通网络)” 等要求,可通过调剂现有公共用房、新建配套设施等方式解决,确保小屋有固定、适宜的服务空间。

五、管理要求的实践意义

这些管理要求的制定,为上海市智慧健康小屋构建了 “责任清晰、流程规范、保障有力” 的管理体系。通过明确街镇的主体责任,确保了管理的统一性;通过多元化人员配置与培训考核,提升了服务的专业性;通过经费与场地的长效保障,解决了可持续运行的后顾之忧。

从实践来看,规范的管理让智慧健康小屋能够稳定提供服务,居民可信赖、愿使用,逐步成为社区健康服务的 “重要窗口”,为提升上海居民健康水平发挥了持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