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商业模式研究
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患病人数将近两亿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确诊患者2.6亿,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死亡杀手,每年全国死亡总人数约1030万,慢性病导致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陈竺用“井喷”描述中国慢性病防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如今这一严峻形势已经日趋突显,中国已迈进老龄社会,慢性病将成为接下来中国整体发展巨大的隐形负担和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
在美国健康管理产业蓬勃发展。而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较慢,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依然处在初级阶段。本篇,我们主要通过分析中美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来观察我国健康管理产业运行规律。
一、中美健康管理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一)美国的健康管理发展模式——三方受益模式
健康管理公司是配角,受保险公司委托对投保人进行健康管理,以减少保险公司的医疗费用支出。在这个三方受益的模式中(图17),健康管理保险公司减少支出、健康管理公司在医疗支出减少额中分配收益、保户被动参加获得健康的改善。三方受益的模式推动了美国健康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健康管理公司和保护之间没有利益关系,健康管理公司可以不考虑盈利,选择无经济性的最优的改善计划,例如膳食、运动、戒烟、限酒等简单方式,就可以获得健康水平的大幅提生。
(二)中国健康管理发展模式——简单市场模式
中国健康管理行业不同于美国,独立于各个行业,成为市场主角。主要客户是直接面对个体和单位客户,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而获得收益。对单位客户,其价值模型(图18)与美国相同,通过减少医疗支出获得收益(由于医保普及,单位客户越来越少)。不同于美国,中国健康管理主流市场是个人客户市场,服务模式是简单的市场模式;健康管理公司并没有受雇于医疗保险和单位(健康管理费用未纳入医保),而是通过对健康改善来获得收益,其服务产品首先强调经济性,否则健康管理公司无法生存,其次才是健康管理效果——健康改善、医疗费用降低。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之所以缓慢,其原因:
1、产业发展核心源动力社会医疗保险缺位,导致我国健康管理产业注定为高端人群服务。
2、单位市场由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将逐渐萎缩。
3、在个人健康管理市场中,可管理的内容受到限制,不具备美国健康管理公司功能的广泛性:
(1)健康管理只能涉及:生活方式干预和疾病管理;
(2)长期健康管理需求被抑制:个体缺少长期健康管理质量评价能力,靠知识和信念坚持;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是高知识高素质阶层;医保未介入,长期健康管理支出和医疗费用下降是否产生正效益并不确定,必须面对重健康轻成本的富裕阶层;健康管理公司主要关注经济性,没有积极性指导个人用最小投入取得健康改善的最大收益。
4、短期服务——
,得到很好发展。体检行业因为效用明确,费用清晰而受到青睐;体检行业是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共同需求;体检行业利用检查结果,向后延伸,进行健康评估和改善建议。
二、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和目标市场
(一)推动因素
陈竺部长以“井喷”慢病爆发的特点:慢病问题处理不好,将成为国家发展巨大的隐形负担和最突出的社会矛盾,对慢病的预防和管理需求最为迫切的是政府。在这种条件下,医疗保险有可能介入健康管理行业(商业健康保险已经切入)。
我国医疗保险是健康管理产业最为成熟和规模巨大的潜在客户。理论上,健康管理的费用纳入医保,将有利于医疗服务支出的大幅下降。在发展趋势上,沈阳已将健康体检纳入医保,北京也在研究将体检纳入医保,社会医疗保险介入健康管理产业的趋势是明显的。医疗保险的介入,将是我国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开始。届时,有可能出现大批医疗保险定点的健康管理公司和医院的健康管理项目。现在一些商业健康险正和健康管理整合,并且结合速度将越来越快。
(二)目标市场
1、最具现实性和潜力的市场——地区财政。地区政府负担大量职员、事业单位的医疗开支,有动力聘请健康管理公司,以降低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构建三方收益的发展模式,即结合我国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服务采购。
2、国际跨国企业。国际跨国企业有着成熟的健康管理意识,同时也具备消费能力,企业委托同样可以构建三方受益的健康管理模式,但国际跨国企业同样要求国际水准的健康管理服务(
养生保健难以在该群体内实施)。
3、成本不敏感的健康追求者——高端人群。成功人士具备消费能力,对健康的追求高。同时,该人群需要深度教育就可以接受健康管理的理念,所以是健康管理公司的优质客户。健康管理公司需要提供高端人群认可的医生资源、技术设备和服务,现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健康管理公司可将高端人群定位为目标客户。
4、竞争但又不确定的——体检市场。体检市场个人需求和单位需求,以及以后可能的保险需求的结合点,但具有竞争性强和不确定的特点:一是很过国内外企业、医院自身都瓜分和占领了体检市场并开始延伸,其中代表的慈铭健康管理集团已在实施IPO,竞争格局逐渐固化,进入壁垒提高;二是如果医保介入,但无法确定对公立和民办医院有相同的政策,有可能全面打破现有格局,造成行业洗牌。
5、合作伙伴——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平台与医疗机构整合,共同分享健康管理成果。
6、没落的市场——大型企业集团。自己负担医疗费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构建三方受益的健康管理模式。但随着全民医保的推进,这个市场逐渐消失。
7、成本敏感的大众市场。对成本敏感的大众市场,开发短期效益明显、效用可量化的低端服务项目,面向大众市场。例如:健康管理教育,健康管理教育对消费能力有限的普通大众人群,通过半公益半有偿的健康管理教育,使他们具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自己使用低成本或者“”成本的方式(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睡眠、心理改善等)获得大部分的健康管理收益。
三、我国健康管理公司的经营模式
我国健康管理公司除体检行业,其它都发展平平。其主要模式为:
(一)体检主导型
体检是健康服务领域最成熟市场,也是客户接受度最高的健康服务品种:客户基数大,利润高、现金流稳定,进入者众多。为建立竞争优势,部分体检中心进一步向后延伸,完善健康管理。
(二)中药调理型
健康管理特点在对疾病的前瞻和预防,但是亚健康相对西医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位概念。而中医却能很好得诠释亚健康形成发展,并迅速提供解决方案。中医国粹,有大批的拥护者,具有深厚市场基础。但中医是经验学科,不能定标定量,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高。其应用于健康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资源整和型
为了生存和发展,健康管理公司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资源。一、绿色通道:联合各大医院及院内专家,便捷会员就医,包括就诊预约、专家预约、优先住院和优先手术;二、进一步整合三甲医院稀缺人力资源及高端仪器设备,连锁加盟,为私人诊所和中小医院提供检验、检查、会诊等服务,提高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四)自我服务型
依托大集团的需求而发展,前身类似医务室。大集团出于降低医药费,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生产率考虑,把医务室改为健康管理公司。依托集团解决生存问题,借助集团无形资产进行市场拓展。
(五)技术服务型
从宏观需求着眼,从技术研发着手,为健康管理公司和体检机构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服务工具或服务。软件、电子商务、医疗器械开始介入这种服务模式。诸如标准化的体检报告、体检过程控制及数据电子化、导医挂号、慢性病评估、心理素质评估、亚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疾病在线或无线管理等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标准化和网络化,不受地域限制。
(六)私人医生型(会所、俱乐部)
目标客户锁定成功人士,广泛整合医疗资源尤其是稀缺的医生资源,通过精细入微的服务来赢得市场,运用各种增值服务来获得商业利润。针对工作繁忙、亚健康和高危人士,提供高端的健康服务,帮助预防疾病、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整体健康状况。对于慢病会员,着力于疾病管理,提高生活质量。聘请医疗专家提供精湛医疗技术和国际化医疗服务。这是大多数健康管理公司的路径。由于私人医生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的稀缺限制了它的运营规模和服务人数,所以连锁加盟或特许经营形式成为必然。
本文发于腾讯网,作者为姜若愚;经鹤卫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