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卫健康

提供有价值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Provide valuable health management solutions

健康小屋


总部电话:

176 0016 1072

华北地区:

193 1124 1983

华中地区:

193 1124 1983

华东地区:

193 1124 1983

华南地区:

193 1124 1983

西南地区:

176 0016 1072

西北地区:

176 0016 1072

东北地区:

176 0016 1072


健康小屋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小屋

郑州市 “三个一” 健康小屋未来发展方向与完善路径

郑州市 “三个一” 健康小屋在试点推进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对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标准和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求,仍存在提升空间。郑州市卫生健康委结合人大代表建议,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服务拓展等方面制定完善路径,推动健康小屋建设提质增效。

一、争取顶层支持:构建政府主导的推进格局

郑州市将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支持,推动 “三个一” 健康小屋建设纳入更高层面的政策规划,形成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 的推进格局。

在国家层面,借助专家调研契机反映实际需求。2019 年,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原秘书长唐钧、国家卫健委规划信息司司长毛群安、疾控局局长常继乐和健康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高星等先后莅临郑州,调研健康管理 “郑州模式”,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借此机会,向专家汇报了健康小屋建设中面临的政策瓶颈、资金压力等问题,争取将 “郑州经验” 纳入国家健康管理相关政策参考。

在省级层面,通过提案督办争取资源倾斜。2020 年 7 月 17 日,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高体健,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张广东带领部分省政协委员,到郑州督办重点提案 “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办理工作,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在汇报中重点提出需省级层面协调解决健康小屋建设标准不统一、跨区域数据共享难等问题,争取到省政协对 “郑州模式” 的支持,推动相关政策向郑州倾斜。

在市级层面,推动健康小屋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作。郑州市计划将 “三个一” 健康小屋建设作为健康郑州行动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明确各部门职责:卫健委负责业务指导与标准制定,财政局负责经费保障,教育局、国资委等分别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健康小屋建设,形成 “一盘棋” 推进机制。同时,将健康小屋建设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压实各级政府的推进责任。

二、强化投入保障: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经费机制

针对健康小屋建设与运行的经费需求,郑州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 “建设有补助、运行有保障” 的长效经费机制。

在建设经费方面,在 2020 年投入 600 万元建设 30 个健康小屋的基础上,持续扩大投入规模,计划未来三年新增建设经费 1500 万元,用于在更多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建健康小屋,力争实现重点单位全覆盖。同时,优化经费分配方式,根据单位类型、服务人口等因素制定差异化补助标准,对学校、基层机关等经费困难单位适当提高补助比例。

在运行经费方面,重点解决 “保障不足” 问题。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将联合财政部门出台《健康小屋运行经费保障办法》,明确运行经费(试剂、耗材、仪器维护等)的来源渠道: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按每个健康小屋每年 2 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各单位配套部分经费,机关单位从公用经费中列支,企事业单位从职工福利费中安排;鼓励医疗机构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补充部分运行成本。此外,探索将健康小屋运行经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统筹使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为确保经费使用透明,建立 “阳光化” 管理机制:运行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定期公开经费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开展经费使用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下年度经费分配挂钩,倒逼资金高效使用。

三、健全考核机制:以量化评估推动服务提质

郑州市计划建立健全 “三个一” 健康小屋考核机制,通过量化指标评估管理成效,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考核对象涵盖 “健康管理员 — 健康管理服务团队 — 建设单位” 三个层面,实行 “分层考核、各有侧重”:对健康管理员,重点考核日常管理职责履行情况,包括设备维护完好率、宣教资料更新频率、用户登记完整性等,量化指标如 “设备故障 24 小时内报修率”“每月新增健康资料不少于 2 种” 等;对健康管理服务团队,考核服务内容与质量,包括健康咨询人次、干预方案制定率、用户满意度等,要求 “每季度进驻服务不少于 4 次”“高危人群干预方案制定率 100%”;对建设单位,考核健康小屋利用率与服务覆盖面,如 “日均服务人次”“年度检测覆盖率” 等。

考核方式实行 “定期评估 + 动态监测” 相结合: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中考核,由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日常通过健康小屋信息系统开展动态监测,实时抓取设备使用、服务开展等数据,作为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 “四挂钩”:与健康管理员绩效奖励挂钩,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与建设单位评优评先挂钩,与区县(市)卫健委年度考核成绩挂钩,形成 “激励与约束并重” 的考核导向。

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用户视角开展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服务便捷性、人员专业性、环境舒适性等,调查结果占考核总分的 30%,确保考核客观公正。通过科学的考核机制,推动健康小屋从 “重建设” 向 “重管理、重效果” 转变。

四、拓展服务范围:从单位向社区延伸的全域覆盖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郑州市计划在巩固单位健康小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推进社区健康小屋建设,构建 “单位 + 社区” 的全域健康管理网络。

社区健康小屋建设依据《郑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 年)》推进,该计划明确提出:在建筑面积不小于 3000 平方米的新建城区和建筑面积不少于 2000 平方米的旧城改造区,街道办事处、社区要根据需要,提供不低于 150 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或规模适宜的居民健康小屋。与单位健康小屋相比,社区健康小屋服务对象更广(覆盖全年龄段居民)、服务内容更综合(融合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社区健康小屋的建设标准将在 “三个一” 模式基础上升级:面积扩大至 50-80 平方米,划分检测区、诊疗区、健康教育区等功能区域;设备配置增加心电图机、肺功能仪等,提升基础诊疗能力;服务团队引入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签约服务、慢性病管理等。同时,社区健康小屋将与辖区医院建立转诊机制,实现 “小病在社区、大病转医院” 的分级诊疗衔接。

在推进步骤上,2021 年为试点期,选择 10 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启动建设;2022 年扩大至 50 个社区,形成示范效应;2023 年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最终实现 “每个街道至少有 1 个社区健康小屋” 的目标。通过社区健康小屋建设,郑州市将健康管理服务从职业群体延伸至全体居民,逐步实现 “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管理” 的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此外,郑州市还将整合多方资源,拓展健康小屋服务内容,在基础检测外增加慢性病管理、中医养生、急救培训等特色服务,推动健康小屋从 “健康检测点” 转型为 “综合健康服务站”,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专业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