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智慧健康小屋基本设置与定位:构建社区健康服务新载体
为贯彻落实社区健康服务相关文件精神,上海市制定《智慧健康小屋建设基本标准》(以下简称 “标准”),明确智慧健康小屋的定位、设置原则及空间要求,旨在通过标准化建设,打造集自助检测、健康评估、指导干预于一体的社区健康服务载体,提升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与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
一、核心定位:智能化健康管理的社区枢纽
标准将 “智慧健康小屋” 定义为 “由政府设立,通过智能化设备,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健康检测、健康自我评估与健康指导干预的场所”。这一定位清晰界定了其三大核心功能:
提升社区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让居民在 “家门口” 即可获得基础健康服务;
帮助医务人员提高对亚健康人群的管理识别率,实现健康风险早发现、早干预;
强化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水平,推动从 “被动就医” 向 “主动健康管理” 转变。
作为健康管理的重要载体,智慧健康小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级医院、体育指导站等形成联动,构成多层次健康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连续、整合的健康支持。
二、设置原则:统筹布局与资源整合并重
标准明确智慧健康小屋 “以街镇为单位,原则上每个街镇设立 1 所”,这一布局方式既保证了服务的均衡覆盖,又避免了资源分散。同时,鼓励 “结合社区基本单元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健康服务机构与居民集中活动场所进行设置或相邻设置”,具体包括: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社区医院、卫生服务站);
体育指导站、文化中心、活动中心;
残疾人康复站等公共服务场所。
这种 “依托式” 设置模式,既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又能借助原有场所的人流量提升小屋使用率。例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邻设置的智慧健康小屋,可与基层医疗机构形成服务衔接,居民检测后如需进一步诊疗,可直接转诊至社区医院,提高服务效率。
三、空间与环境标准:功能优先兼顾人文关怀
智慧健康小屋的空间设置以 “功能完善、环境友好” 为核心,具体要求包括:
面积与分区:新建智慧健康小屋使用面积 “一般不低于 50 平方米”,需根据功能定位设置 “自助检测区、自我评估区和指导干预区”,三区可独立划分或集约化使用。50 平方米的面积标准,既能满足基础检测(如血压、血糖测量)、自我评估(如量表填写)、指导干预(如健康咨询)等功能需求,也为居民预留了舒适的活动空间,避免拥挤感。
冠名与标识:冠名格式统一为 “所在街镇名 + 识别名 (可选)+ 智慧健康小屋”,若一个街镇建设多家,可通过 “识别名” 区分(如 “XX 街镇社区中心智慧健康小屋”“XX 街镇文化站智慧健康小屋”)。同时,需在醒目位置设置 “全市统一的标识”,便于居民识别与信任,增强品牌认知度。
环境要求:整体环境需体现 “整洁、有序、适老、温馨、智慧”。“适老” 体现在设施细节上,如设置扶手、降低检测设备操作高度、配备放大版使用说明;“智慧” 则通过智能化设备布局、信息化屏幕展示等体现,让居民感受到便捷与科技感;“温馨” 则通过柔和的色调、绿植点缀等营造舒适氛围,减少医疗场所的生硬感。
四、设置标准的实践意义
这些基本设置要求的制定,为上海市智慧健康小屋建设提供了 “可落地、可核查” 的规范。以街镇为单位的布局确保了服务均衡;依托现有场所的设置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50 平方米的空间与功能分区保障了服务的完整性;统一的冠名与标识强化了品牌辨识度。从实践来看,标准既注重 “硬件达标”,也关注 “人文关怀”,让智慧健康小屋不仅是一个检测场所,更成为居民愿意主动前往的健康服务点。
随着标准的落地,上海市智慧健康小屋将逐步形成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标识统一” 的服务网络,为后续服务开展与管理优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