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智慧健康小屋基本服务标准:覆盖全人群的健康管理体系
《上海市智慧健康小屋建设基本标准》对智慧健康小屋的服务内容作出系统规定,围绕居民常见健康需求,构建 “基本健康状况自助检测评估、特定人群健康状况自助检测评估、健康指导干预” 三大模块服务体系,实现从检测到干预的全链条健康管理。
一、基本健康状况自助检测评估:全民基础健康监测
该模块面向各类居民,通过配置多种健康采集器与自评量表,提供基础性、普惠性的健康检测与评估服务,具体包括:
基础体征检测:涵盖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等核心指标,以及体脂率、体质监测(如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等)。所有检测仪器均需配备 “使用说明图解、注意事项及检测结果正常值参考范围”,例如,血压计旁需张贴 “测量前避免剧烈运动”“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 90-140mmHg,舒张压 60-90mmHg” 等提示,帮助居民自主判断检测结果,降低对专业人员的依赖。
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自评:通过标准化量表,引导居民对自身生活方式(饮食、身体活动、吸烟、饮酒、睡眠)进行评估,例如 “每周运动次数”“日均蔬菜摄入量” 等问题;同时提供心理健康自评服务,涵盖压力水平、情绪状态等维度。自评结果将作为健康指导的重要依据,例如,对 “日均吸烟超过 10 支” 的居民,系统会自动推送控烟健康处方。
这一模块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居民建立 “健康监测习惯”,通过定期自检掌握自身基础健康状况,为疾病预防提供早期信号。
二、特定人群健康状况自助检测评估:精准化健康服务
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慢病人群等不同群体的特殊健康需求,标准设置了专项评估服务,实现 “按需服务、精准干预”:
老年人健康自评:重点关注认知能力(如记忆力、判断力)、跌倒风险、日常活动能力等,采用《2018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推荐的量表,帮助早期识别认知障碍风险。例如,通过 “回忆近期事件”“完成简单计算” 等题目,初步评估认知功能,对疑似异常者提示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检查。
妇女儿童健康自评:
妇女服务:包含孕期体重管理(根据孕周推荐合理体重增长范围)、产后康复评估等,参考《妇产科学》第 9 版相关标准;
儿童服务:涵盖儿童发育异常预警(如运动、语言发育里程碑)、眼及视力保健自评(如视力表检测、用眼习惯评估),数据与《上海市母子健康手册》衔接,形成连续的妇幼健康记录。
中医体质辨识自评: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规范 -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通过量表评估居民体质类型(如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等),并提供针对性养生建议,例如痰湿质人群推荐 “多食薏米、适当运动” 等。
慢病风险自评: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大肠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高发慢性病,利用相关量表(如《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 - 慢性病综合防治》推荐工具)评估患病风险。例如,糖尿病风险自评包含 “年龄”“体重指数”“家族史”“是否久坐” 等指标,得分较高者将被引导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专项筛查。
标准特别强调,“专业量表应在有评估资质的医务人员指导下使用”,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三、健康指导干预:从检测到行动的闭环管理
健康指导干预是连接检测评估与健康行动的关键环节,标准要求智慧健康小屋根据居民自检、自评情况,提供多层次服务:
出具报告与个性化指导:为居民生成详细的自检、自评报告,包含各项指标解读、健康风险提示及个性化建议。例如,对血压偏高者,报告将建议 “减少钠盐摄入、每周运动 3-5 次”;对中医体质为阳虚质者,推荐 “温补饮食、避免生冷”。
健康资源衔接:对需要进一步干预的居民,引导至相应健康服务机构:
疾病筛查、诊疗: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上级医院;
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对接家庭医生团队;
运动指导:推荐至体育指导站参与科学健身课程。
健康宣教资料配备:小屋内需常备以 “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为核心” 的健康教育资料,包括:
健康处方(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健康、控烟限酒等);
慢性病预防资料(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医保健知识手册;
宣传图画、展板及疾病防治、健康促进视频。
这些资料需定期更新,确保内容的时效性与科学性,例如每年根据最新慢性病防治指南调整健康处方内容。
四、服务标准的核心价值
三大模块服务体系的构建,实现了智慧健康小屋服务的 “全覆盖、精准化、闭环化”。从全民基础检测到特定人群专项评估,再到个性化指导与资源衔接,形成了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健康管理链条。这一体系既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又推动了健康服务从 “碎片化” 向 “整合化” 转变,为上海建设 “健康城市” 提供了坚实的基层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