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卫健康

提供有价值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Provide valuable health management solutions

健康小屋


总部电话:

176 0016 1072

华北地区:

193 1124 1983

华中地区:

193 1124 1983

华东地区:

193 1124 1983

华南地区:

193 1124 1983

西南地区:

176 0016 1072

西北地区:

176 0016 1072

东北地区:

176 0016 1072


健康小屋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小屋

《健康小屋总则》核心内容与规范框架

《健康小屋总则》作为健康小屋领域的基础性团体标准,围绕健康小屋的定义、建设原则、基本功能等核心内容构建了规范框架,为健康小屋的全流程管理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一、健康小屋的定义与核心定位

标准首次从全国性团体标准层面明确了健康小屋的定义:“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整合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健康指导等功能,为特定人群或区域居民提供便捷可及的健康服务场所。” 这一定义强调了三大核心要素:

服务目标:不仅是健康数据的采集点,更要承担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的功能;

服务内容:涵盖检测、评估、指导等多个环节,形成 “一站式” 健康服务链条;

服务属性:突出 “便捷可及”,强调其贴近居民生活场景的特点。

同时,标准明确健康小屋的定位是 “基层健康服务体系的补充”,而非医疗机构的替代者。其服务对象以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慢性病稳定期患者为主,主要提供预防性、保健性健康服务,不具备疾病诊疗功能,避免与医疗机构的功能重叠。

二、建设原则:四大原则保障规范发展

标准提出健康小屋建设需遵循四大原则,为各地实践提供基本遵循:

1. 公益性原则

健康小屋应坚持公共服务属性,其基础服务(如身高、体重、血压测量等)需免费向居民开放,不得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等方式保障运营经费,避免因收费过高导致居民使用意愿下降。

2. 便民性原则

选址:优先设置在人员密集、交通便利的场所,如社区中心、党群服务站、企业园区等,确保居民步行或短途可达;

布局:内部空间设计应简洁明了,设备摆放合理,预留足够活动空间,兼顾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

时间:开放时间应与居民作息匹配,如社区健康小屋可覆盖工作日晚间及周末,企业健康小屋可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延长服务。

3. 标准化原则

设备配置:明确基础检测设备(如血压计、体重仪等)的性能要求及计量标准,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服务流程:规范健康检测、结果解读、健康指导等环节的操作步骤,避免服务随意性;

人员资质:对健康小屋工作人员(如健康管理员、咨询指导人员)的基本能力与培训要求作出规定,确保服务专业性。

4. 可持续原则

运营机制:鼓励建立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的运营模式,如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场地保障,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支持,企业参与设备维护;

经费保障:明确运营经费(设备维护、人员薪酬、耗材补充等)的来源渠道,避免因资金短缺导致服务中断;

动态调整:要求健康小屋根据居民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服务内容与设备配置,保持服务的实用性与活力。

三、基本功能:三大模块构建服务体系

标准将健康小屋的基本功能划分为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健康指导三大模块,形成 “检测 - 评估 - 干预” 的闭环服务:

1. 健康检测功能

配备基础健康指标检测设备,为居民提供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腰围等指标的自助或协助检测服务。标准对设备的性能、校准周期、使用说明等作出要求,确保检测数据准确且易于理解。例如,血压计需符合国际标准认证,每半年校准一次,并配备图文操作指南。

2. 健康评估功能

基于检测数据及居民健康信息,提供基础健康状态评估服务,包括:

体质指数(BMI)计算与肥胖风险评估;

血压、血糖等指标的异常提示;

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吸烟等)健康风险评估。

评估结果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便于居民理解自身健康状况。

3. 健康指导功能

根据评估结果,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包括: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如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

慢性病预防知识普及;

就医指引(如检测指标异常时,引导至附近医疗机构进一步诊疗)。

标准要求健康小屋配备健康宣教资料(如手册、折页),定期开展健康讲座等活动,强化健康知识传播效果。

这些核心内容的明确,为健康小屋的规范化建设与运营划定了 “底线” 与 “方向”,既保证了服务的基本质量,又为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发展预留了空间。